不炒股、不买基金、不投P2P,只相信银行存款,这是在理财方面较为保守的人最坚定的信仰。但是如今这世道,诈骗太猖狂,存款单都能分分钟变保险单,不但收益受损,本金都有可能不保。骗局隐藏如此之深,简直叫人防不胜防!
存款变保单,定期还赔钱?
2013年年底,小马去住地附近一家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当时工作人员告诉他,目前办理定期存款可额外获赠一份保险,除了定期利息,每年还有分红。小马觉得很不错,当下就开户存了5万块钱。
年关将至,女朋友今年要随他一起回家过年,小马就想去把这笔钱提出来,准备过年时候用。可是取现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却说,这是一份保险,要兑现只能去保险公司办理。
小马对银行的说法表示无法理解,但苦于急着用钱,就只好去保险公司办理。可让小马吃惊的是,保险公司说,这份保险并不是赠送的,当初的那笔存款本身就是买了一份保险,现在兑现只能退保。目前尚未到期,要退保的话只能退现金3.5万左右。
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当初承诺的分红不但没拿到,自己还得倒贴别人“分红”!如果想保住本金不受损害,小马只能等到3年后再来办理。而所谓的分红更是少得可怜。
天上掉馅饼?当心有陷阱!
当下,像小马这样的遭遇并非个案。
——2008年,江苏省市民顾先生在当地邮政储蓄办理存款业务时,工作人员向其介绍了一款中国人寿的保险产品,存期5年。银行工作人员称,此产品比银行利息高,每年还有分红,5年下来得到的收益远超定期利息。顾先生毫不犹豫就买了。不久前,顾先生存的保险到期去取钱,才发现,当时银行承诺的利息和分红远没有那么多,收益比预想的居然少了近一半。
——2009年,邯郸市赵先生在工商银行某营业网点办理定期存款,直到一年后才知道,当时的存款居然是以保险的名义办理的,每年都需要交3000,还必须存够10年。若中途退保取钱,将遭受较大损失,连本金都保不住!
——2010年9月,鹤壁市民宋先生去银行存款,经某工作人员热情推荐,以3年存的年交方式,把30000元钱存到了保险公司,购买了一份超“划算”的某保险公司理财产品。据工作人员称,此产品不但可享受银行同期利率,还能获得额外分红,另外还赠一份人身保险。2014年12月份,因家中急需钱,宋先生前去办理取款业务。却被告知这是3年交6年取的一种两全分红保险,如果现在取钱属于退保,3万元只能取走28760元,再加上4年分红,连本带息共计31064.33元。年收益率为每万元70元,分红尚不确定。
——2012年2月,安徽省市民沐先生在当地邮政储蓄银行工作人员推荐下,存了一笔可获赠保险的定期3万元。结果当沐先生急需用钱,尚未到期便去银行取钱。此时银行方面却称,如果提前退款不但没有利息还要扣10%的违约金。
据保险业内人士表示,银保渠道的保险以分红险和万能险居多,但这两种保险的分红都不算高,还需中长期持有。
为了防止发生销售误导案件,银监会已于2010年底叫停了保险公司驻点销售。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通过银行让存单变保单的事情仍不少见。而储户想要保证自己的财产不受损失,只能自己多加提防,以防被忽悠。
以下几点要认真分辨,提防偷梁换柱
1. 混淆概念:谎称保险为银行存款,保险是免费赠送。
2. 期限不准:十年期保险谎称三年,六年期限谎称一年。
3. 虚假承诺:大部分银行保险不能保意外,但银行员工可能谎称能保。
4. 夸大收益:银行保险到期收益并不能预期,但银行工作人员可能会按照保险公司人员的授意,擅自夸大收益,承诺高回报,甚至将十年期的保底金额解释成一年,混淆客户视听。
5. 隐藏真相:保单上现金价值应该会打印在保单背后,粘贴于背面,以防客户看清楚内容要求退保。
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
首先,特别注意银行工作人员的“特别”表述。当有工作人员推荐“高于银行同期利息”的产品时,一定要确认核实到底是储蓄还是保险,不要盲目接受银行工作人员的高息诱惑,有保单就是保险产品,而不是普通银行储蓄,不可以随意支取。如果中途客户要求退保可能损失收益,而缴费期内退保的本金也有可能遭受亏损。
其次,仔细阅读合同,看清楚落款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合同是判断办理的是存款业务还是保险业务最直观的依据。
最后,核实推荐人是否为银行真实工作人员。如果有人在银行大厅向你推荐保险产品,可向银行其他员工核实此人身份。如果是保险销售者,要核实其是否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警惕非银行工作人员的误导宣传。
如果已经被忽悠,该怎么维权呢?
1. 如果在完成上述行为15天内发现真相,尽早联系保险公司退保。一般而言,投保人在购买保险后有15天的犹豫期,犹豫期内退保免费,超过15天犹豫期,退保需要承担退保违约金。
2. 如果确定被误导把银行存款变为保险,财产遭受损失,可到消费者协会或相关部门进行投诉,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注意搜集证据,例如,银行工作人员是否提供书面材料,其中承诺购买的是一份有确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事实上,保险除了分红险的保底分红外,其他收益都无法确定。
近年来,以“存款变保险,存单变保单”为代表的销售误导逐渐成为储户被骗的重灾区,卫士君提醒大家,在办理存款业务的时候,储户需要特别谨慎,避免产品被调包。年关将至,不论是去存款还是购买理财产品,都请多加留心,当心产品被偷梁换柱,财产无故遭受损失。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地产金融网
转载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地产金融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电话:025-86893515,邮箱:21160051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