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呈双双上升的态势,银行业资产质量面临较大压力。
在中国,随着经济放缓,银行利润停滞不前,坏账飙升。尤其是随着政府清理“僵尸企业”的大幕拉开,银行的资产品质将进一步恶化。
据外媒报道,中国正加大清理银行坏账力度,由国家主导的一个“债转股”计划从3月初的大约1200亿美元飙升至4月底的2200多亿美元,不到两个月整整增加了1000亿美元。增幅之大,暗藏着银行不可预知的坏账危机。
这还不够,中国的坏账“原子弹”在银行贷款总额中占比已高达20%。政府可能不得不向银行体系注入10.6万亿元人民币的新资本,这相当于15.6%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个坏账率之高,令人惊叹。
那先来普及下什么是银行坏账?
银行坏账是指,由于市场经济的极大不确定性,银行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欠账时间超过三年的都可以确认为坏账。银行的坏账分为两类,一种是借款人恶意逃避还款,一种是因为资金短缺,短期无力偿还。而“僵尸企业”还不了的债务占了很大的比重。
为什么会产生坏账堆积呢?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主体有的不是真正的自负盈亏,比如很多国企欠了银行的钱,最后经营不善没钱还,这可怎么处理?有的是债转股。如果能及时债转股了,也许可以避免破产,但从何谈起自负盈亏,长期循环下去,僵尸企业不清理,经济如何激发活力?
最终需要政府来收拾这烂摊子。
政府使出的第一招是:“坏账债务”转化为“债券”
早在2015年,中国已批准了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合6120亿美元)“债务”转“债券”。这意味着,国有银行把发放给地方政府关联企业的短期贷款,置换成期限长得多的债券。
这也将银行的贷款坏账转化为了债券,延长了企业还债时间。这个计划被誉为一项成功创新,因为它化解了地方政府受到的债务压力。
政府使出的第二招是:“债券”转“股票”
通过债转股来大量削减不良资产。这种方法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初的拉美债务危机中很流行。它可能争取到一些时间,但并非解决之道。
这个大招就是银行“债转股”,那些堆积在银行里快要发酵的长期债券(本来是由银行的坏账转化而来的),一下子就能转化成股票出售,这有两个深意:
1、胁迫银行成为那些无力偿还贷款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将在今年进一步拖累银行利润。
2、再一次巧妙地将债务风险转移到股市上,最终还是会由广大股民买单。
无论是债务转债券还是债转股,这些只是政府应对坏账的两条战线。
政府还有第三个大招,地方版“坏账银行”设立。
据报道,在过去的半年内,23家地方版“坏账银行”已进入处置不良资产尤其是金融不良资产的市场中。
那么,什么是 “坏账银行”吗?了解下坏账银行的前世今生吧。
坏账银行,即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专门处理不良资产的股份公司,可收购和消化银行机构庞大不良资产(问题资产和有毒资产),可以自由买卖资产,发行债券。简单而言,坏账银行就是“先低价收购一堆烂瓜,再挑出好瓜卖掉”,类似于“肾透析”。
坏账银行与1980年代美国救助储蓄协会时成立的美国处置信托公司和中国1998年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做法相似,即政府以一定的价格从商业银行收购不良资产,然后进行整合最后以一定价格出售。
例如:上世纪90年代,中国四大银行将2100亿美元坏账剥离给坏账银行,然后在本世纪头十年中后期上市融资640亿美元。
“坏账银行”从“国家队”到“地方版”
此前,中国已有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1999年,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将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1.4万亿元的巨款坏账果断剥离。
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是此类债务的主要买家,2011年至2014年间,它们的资产总额从3450亿元人民币(合530亿美元)飙升到1.73万亿元人民币(合268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钢铁、煤炭、房地产等行业,这些行业在中国经济放缓中首当其冲。由于很大一部分债务是按面值购买,这些交易在清理四大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同时,也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留下了毫无悬念的亏损。
由于地方政府的地方债剧增,仅仅靠四大资产公司的“国家队”收购债务已不够用了,地方版“坏账银行”迎来设立高潮。这样做可以加速核销银行坏账,有效缓解银行信贷压力,解决本地区资产质量问题。
由于政策限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做不良资产的“重组和清收”而非“转让”。所以这些“坏账银行”背后的股东包括地方国企、当地民企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政府的第四个大招:重启不良贷款证券化市场
8年前,中国监管机构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曾关闭了这个市场。但就在5月19日,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推出了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宣告时隔8年后不良资产证券化正式重启。外媒预计,中国今年将发行50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证券。
有分析指出,通过将银行不良资产转换一种形式,或许能拖延危机爆发的时间。
令人担忧的不止如此,有分析指出 “影子金融”(泛指规避监管的银行之外的放贷)加剧了坏账问题。据估计,中国的影子贷款总额在去年底达到大约40万亿元人民币,为GDP的59%左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并非不良贷款,但其不透明性意味着很难评估其风险,或对其进行监管。
尽管政府使出各种大招来消化银行的坏账,大家似乎也都做起了不良资产处置的大生意,坏账变成了一笔好生意。但是中国处置不良资产的回报率有多少?这个问题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的警惕。
因为很多不是以不良资产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名义做,都是各种投资公司。如果信息披露不够,金融机构之间可以互相买来买去,但是绝对不能输送给老百姓。现在P2P已经有很多教训了,政府更应该严防把风险输送给老百姓,不能给老百姓一个明确的固定预期收益率,忽悠老百姓。
一旦债务问题如果要引爆,将会从不良贷款开始,首先银行不能每次都靠政府出钱来江湖救急,银行更应该及早规避不良贷款风险;其次,从政府监督角度来说,对老百姓负责,是监管机构不能动摇的底线。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地产金融网
转载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地产金融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电话:025-86893515,邮箱:21160051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