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粮过冬,曾高喊“活下去”的万科再次感受到危机感。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多方获悉,11月16日,万科集团总部下发《关于万科集团总部“节衣缩食”和打造“战时氛围”的倡议》。在整体业绩下滑的背景下,万科要求集团总部提升管理和工作效率,提高自身技能,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此次倡议说明万科判断当前的行业形势非常严峻和不容乐观,要求员工做好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以应对”长期抗战“的准备。业内还评价称,摈弃“黄金时代”思维的万科,正在尽全力地节源开流,争取成为下个时代的玩家。
“活下去”的升级版
万科集团此次倡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1.转变黄金时代的惯性思维方式,在工作和决策中将经营理念贯穿始终;
2.对不产生价值的动作和开支做减法,花小钱办大事;
3.明确要实现的目标,形成行动方案并坚决执行;
4.不给一线添乱,助力业务打赢;
5.培养当家人意识,以身作则,自上而下形成示范效应;
6.把握尺度,内外有别,既要让利益相关方感受舒服,也要关注员工的情绪;
7.长期坚持,过程中及时复盘反思;
在具体行动方面,万科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坚决不当二传手”“严于律己勇担当,以身作则做表率”等多项内容。例如,为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管理层需以身作则,勤俭节约,杜绝浪费;避免内部交往过度接待,拒绝不必要的接送、宴请或伴手礼等;杜绝一线单位逢年过节给总部馈赠礼品或特产等。
作为行业中重要的“风向标”企业之一,万科对行业的冷暖感知备受关注,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也始终是行业学习的榜样。早在三年前的2018年秋季例会上,万科就率先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这三个字,不仅为整个房地产行业敲响了警钟,还成为如今提到房企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字。此次万科再度发出倡议,无疑是释放出对后市和企业自身的危机感。
柏文喜分析称,万科对于行业未来的担忧不仅体现在此次倡议,此前万科对于分拆万物云上市并不积极,近期却突然强力推动万物云的分拆上市。同时从郁亮声称“因为提高了拿地标准所以万科才在土拍市场拿地很少”的表述也可以看出来,万科已经在作”深挖洞、广积粮“以支持”长期抗战“的准备了。
倡议书截图(部分)
向下个时代进发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注意到,受政策收紧和市场下行等因素影响,包括万科在内,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头部房企销售额普遍呈现下滑趋势,行业内关于房企现金流问题的讨论也愈发激烈。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10月销售面积1.27亿平方米,同比减少21.7%;开发投资金额1.24万亿元,同比减少5.4%;新开工面积1.3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3.1%。
行业下行严重是业内的共识,在此背景“开源节流”成为很多房企能否“活下去”的关键。在万科此前举行的“2021年业务交流会”上,万科集团主席郁亮就多次提及,要“珍惜钱”“赚小钱”,熬过行业阵痛期,以迎接未来的春天。
在业绩方面,万科发布的2021年10月销售简报显示,10月份万科实现合约销售金额约419.5亿元,同比下降19.81%;合约销售面积约为258.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9.48%。1~10月万科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320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76%;合同销售金额5210.7亿元,同比下降4.4%。
从实际盈利情况看,前三季度万科实现营业收入2714.9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6.9亿元,同比减少16%。
截至今年9月底,万科净负债率为31.9%,持有货币资金1471.1亿元,且有息负债中70.6%为长期负债。虽然万科整体的财务情况较为稳健,但在金融机构、预售资金等重重严监管下,万科也要积极运作,保持充裕的流动性。
例如,近日万科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决议向股东大会申请授权在不超过300亿元的范围内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所募资金除了用于满足万科生产经营需要,调整债务结构外,长租公寓、物流地产、产业园、养老公寓等多元化转型业务是主要方向。
“万科作为对于行业走势敏感度极高的企业能够作出如此反应,这一方面与下半年以来楼市的急剧转淡有关,也与行业未来走势不明朗有关。”对于当下房地产市场,柏文喜表示,在行业出现群体性困难以及土地财政出现巨大压力时,从各方面综合考量来适当微调行业调控政策以确保行业流动性的不丧失,已成为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公约数。
业内分析认为,当下的房地产市场,谁能保持流动性、避开债务违约、最大限度地开源节流,谁就有机会熬过行业冬天,赢得下半场竞争的门票。如今,摈弃“黄金时代”思维的万科,正在尽全力争取成为下个时代的玩家。
截至11月17日收盘,万科A股价报19.46元/股,涨幅为1.14%,最新市值为2262.30亿元。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地产金融网
转载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地产金融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电话:025-86893515,邮箱:21160051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