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发布从市住建局获悉,经与市财政、税务、资规、人民银行、银保监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多部门会商,自7月1日起,《关于促进市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正式实施,施行期1年,实施范围覆盖了扬州全部市区。
《通知》第1条提出:“在市区购买改善性住房的,不再执行限购政策,其原有住房不再执行限售政策。”
至此,扬州“双限”正式解除。
CRIC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有14城放松限购、8城放松限售。
我们认为,随着地方政策的持续放松,下半年除个别强三线外,其余城市可以考虑全面放开限购,限贷等政策。此次扬州明确取消“双限”政策,信号意义较强,后续或有更多城市跟进。
在2月出台楼市新政约4个月后,扬州市再度出手调整优化当地楼市政策。
市住建局房屋产权和交易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群众的多样化住房需求,“在市区购买改善性住房的,不再执行限购政策,其原有住房不再执行限售政策。”旨在支持对住房有“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改善需求的家庭,一定程度上减轻其购房负担,进一步激发二手房市场活力。对于有住房改善性需求的客群,随着其在市区购入改善型住房,凭新签订的商品房购房合同,在持有原有房屋不动产权证书的基础上,可直接出售原房屋,不再执行原先网签三年限售规定。
2023年至今,扬州已推出多项优化政策,除了引发市场关注“双限”取消之外,此次新政同样涉及推广二手房按揭贷款“带押过户”模式、继续执行人才购房补贴政策、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可提取公积金账户余额为购房前期资金等8项内容。
从扬州近年来的市场情况来看,随着南京、杭州等强二线城市纷纷“下场抢人”,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人口虹吸力明显增强,受此影响,扬州人口加速流出,人口净迁出规模由2016年的3391人,逐年增长至2020年的13444人,近乎翻了两番。
2021年9月至今,扬州市场持续转冷,成交大幅下滑。截至6月27日,2023年6月扬州成交面积14.89万平方米,仍未回到2021年9月前水平。
不仅仅是扬州,2023年至今,已有至少14城调整限购、8城调整限售,除了扬州直接取消“双限”之外,厦门是其中既放松限购也放松限售的城市。
2023年3月28日厦门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相关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厦门限购及限售政策确实有所调整,厦门户籍单身人士可购买第二套住房。此外,厦门还缩短了岛外限售时间,限售时间调整为自网签日期之日起2年内限售,而原政策为自取得产权证日期之日起2年内限售。
2016年三季度起中央开始以“四限(限价、限购、限售、限贷)”政策为楼市调控核心,在此之后市场转阴明显,以“四限”为核心的调控也成为了各地楼市调控的工具首选。
2022年上半年“四限”调控开始出现松动,最初的城市覆盖面仅限于压力城市,随后逐渐蔓延至热点城市。
2023年上半年以来,已有广州、长沙等14城放松限购,青岛、合肥等18省市放松限贷,深圳、贵阳等7城放松限价,郑州、厦门等8城放松限售。
从2023年上半年至今的地方政策调整可以看到,在政策持续放松的同时,松绑主力军也由弱二线和三四线城市转为核心一二线城市。
一方面,相比调控基本“应放尽放”的三四线城市,核心城市政策工具更充足,松绑的余量更足,另一方面,核心一二线城市市场复苏动能在转弱,且内部也存在分化行情,调控确有进一步松绑的必要。
我们认为,扬州在这个时候明文官宣取消楼市限购、限售,对市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后续不排除有更多城市跟进。
一线城市以及杭州、成都等强二线城市有望进一步解绑交易限制,以支持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限购方面,放宽非核心区域的非户籍购房要求、户籍购房套数限制,调降落户门槛,允许多孩、扶老家庭多买一套,均是可选项。限贷方面,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尤其是二套房利率加点。限价方面,适当放宽新房限价,弥合一二手房倒挂价差的同时,也鼓励加大高品质住宅供给,适应新时期居民“住好房”需要。交易税费方面,适当上调普通住宅认定标准,适度减免置换交易税费,以激活二手房市场,促进一二手市场良性循环。
三四线城市全面放开购房行政限制,加码房票、购房补贴、契税减免等财税刺激。除个别强三线外,其余城市可以考虑全面放开限购,限贷等政策也应放宽至国家规定的底线,加大财税激励力度和精准度。
从当前的市场来看,整体楼市在2-3月点状复苏后,4-6月再度回落。即便前期热点恒热的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合肥等也在近期出现的需求疲软迹象。
对于原本就压力较大的三线城市而言,购买力已明显受限,短期内都存在刚需购买力疲软,库存高企等问题。
三季度若无强有力的救市政策出台,整体成交规模还将保持低位。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地产金融网
转载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地产金融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电话:025-86893515,邮箱:21160051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