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土地限价机制逐渐退出市场的呼声日渐高涨。就连一向坚守政策的一线城市,也迎来了松动的信号。
11月21日,广州市黄埔区挂牌今年第四批次土地出让的首宗宅地。根据公告,此次挂牌宅地出让按照价高者得原则确定竞得人,并未设置地块最高成交限价。
这意味着广州在此次土地出让中,取消了限地价政策,也成为一线城市中首个取消地价上限的城市。
事实上,近期全国已有多个城市恢复了土拍“价高者得”。据中房网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广州、天津、重庆在内的23个城市相继调整了土拍规则,不再设立最高限价。
土地市场延续低温
部分城市调整土拍规则的背后,是今年土地市场陷入持续低迷的态势。
财政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约3.50万亿元,同比下降20.5%。土地市场的持续低温表现,不但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消极情绪,也给地方财政带来了较大压力。
进入10月份,在土地市场供应节奏有所加快,以及部分城市力推优质地块的带动下,虽然土地成交动力小幅上升,但仍不及以往同期的成交水平。
根据诸葛数据研究中心监测,全国主要地级市2023年10月份成交规划建筑面积为4202.45万平方米,环比小幅上升5.23%,同比降超50%。尽管流拍现象有所改善,但溢价率小幅回落。数据显示,10份月全国主要地级市流拍率较上月下降近4个百分点至13.1%;溢价率为3.58%,环比下降0.55个百分点。
诸葛数据研究中心认为,自今年二季度以来,溢价率下行趋势显著,不排除是受房企销售回款不佳等因素影响,资金压力犹存,溢价空间明显被压缩。
此外,从城市等级来看,一线城市土地市场成交活跃度上升显著,二线城市供需趋稳。三四线城市供应虽在持续增加,但成交动力相对不足。
根据诸葛数据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10月份一线城市成交规划建筑面积同环比分别上涨3.65%、159.89%,土地出让金较上月翻倍。二线城市成交规模环比微增0.75%,同比下跌约40%,成交楼面价虽然较上月有所回落,但仍赶超去年同期10%左右。三四线城市成交小幅下降4.42%,收金约664亿元,较上月增加1.46%。
土拍分化进一步加剧
多城取消地价上限的举措,意味着土拍再度向市场化过渡。在重回“价高者得”后,重点城市土拍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1月25日,南京取消土地限价后的首场土拍结果出炉。据悉,此次土拍仍延续底价成交的局面,出让的9宗涉宅地块全部以底价成交。
对此,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表示,南京的市场销售压力一直比较大,整个广义库存多达36个月左右。尽管取消土拍限价,但土拍热度还是和整个市场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11月15日,成都迎来了“双限”取消后的首场集中土拍。从结果来看,本轮土拍整体溢价率为11%,较三季度有明显提升。11月2日,合肥在恢复“价高者得”后的首次土拍中,滨湖金融板块05号地块吸引多家房企争抢,最终溢价率高达44.89%,同时也刷新了合肥土拍单价的最高记录。
10月30日,济南在取消限价后的首场土拍中成交10宗地块。其中,历城区两宗地块分别经历多达241轮和236轮竞价成交,最终溢价率均超过50%。
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成都、合肥,还是济南,在土拍中都出现了分化加剧的现象,一些热点地块溢价率高企,非热点地块更多的是以底价成交。
例如,成都本次成交的7宗地块中,除2宗热点地块外,1宗地块以较低溢价成交,其余4宗地块为底价成交。合肥出让的5宗地块中,有3宗为低溢价或底价成交。济南出让的10宗地块中,仅4宗溢价成交,其余6宗均为底价成交。
取消“限地价”对市场影响几何?
在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放松限地价政策一方面有助于优质土地价格的发现,利好出让金增加。部分城市增加了取消房价限制的措施,也使得拿地利润空间增大。这对于激活房企拿地积极性,确保土地市场复苏和向好发展,以及进一步影响市场预期等都有积极作用。预计后续各地在地价方面还会进一步放松,更好推动土地市场的复苏和健康发展。
《丁祖昱评楼市》认为,取消地价上限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体土拍市场遇冷的趋势,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城市及区域之间的分化。在当前土拍市场整体趋冷,部分城市分化加剧的背景下,关键还是在于市场销售面的回暖,接下来若楼市销售仍未转好,多数城市的土地出让还将“艰难”,整体地市热度仍将延续低位运行。
中房研协测评研究中心指出,“限地价”作为楼市过热时期出台的限制性政策,在现阶段已不合时宜,也不符合构建市场化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双轨并行的发展规划,应当予以调整或取消。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取消“限地价”,对于大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而言,提振效果有限;对于大部分民企和中小型房企而言,挑战或大于机遇。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地产金融网
转载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地产金融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电话:025-86893515,邮箱:2116005100@qq.com。